user7249749325812
2024款 310 閃充紅衣版
「最滿意一點」
提車6個月,車輛里程已經5000有余,且正在接受山區低溫考驗,關于續航,駕駛感,維保,遇到的一些小問題,還有其它在使用過程中一些想說的,一并總結,方便后來潛在車主和新車主參考。
首先,續航可以說是這臺車最大賣點。
我的日常通勤是每周往返山區高速加國道共130公里,外加一部分80公里左右的鄉下翻溝道路,基本上在夏秋季,這臺車可以做出250左右的滿電續航,如果是周五從山上下來回程,再次充電以后甚至可以達到接近300公里的純電續航。
典型值就是這臺車在海拔高度不變的高速公路上按照法定限速行駛,能耗基本上就是16,市區快速路是12-13,追加座椅通風或者加熱增加0.5-1度,追加空調通風約0.5度,最費電的電器是空調制熱,至少要增加4度每百公里能耗。
充電速度真的就如同宣傳那樣,30-80在20分鐘以內充完,7KW慢充30-100(這也是我最常用的工況)大概5小時不到充滿。
所以我最早的充電策略是每周上山以后充電充滿,然后周五下山前略微補電到70,然后周六再次充滿,應對市區和上山的能耗。
后來發現下山高速哪怕跑120,能耗也只是14—15,干脆直接下山前不充電,改用極限純電從60用到20左右。
當然上山高速是比較費電的,哪怕只跑100,也得有21-22的電耗。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冬季低溫基本上沒有太影響電池性能。所以,就算這幾天本地溫度已經低至零下八度,但電耗仍然是28度這個相對能接受的值。也就是接近零下十度,這臺車也在爬山高速以后至少能保有210公里的純電續航。
說幾個出現30+電耗的情況吧。
有一次是國慶節前,滿載5人爬關山牧場,熟悉我們寶雞的應該清楚,150公里高速混合山區省道,從不到600米海拔一直爬升到2400米,完全沒有喘息的機會,這臺車滿電上路,爬到1500海拔時因為SOC低于30而增程器介入,然后一直維持著28的電量以50左右均速爬到了最后,急爬山段40公里記錄電耗36,然后還沒有充電機會,就靠著增程器加動能返程,期間最高回收加增程回電到47,然后用著這47電量再加增程器低于30的自動啟動成功回程,期間高速還維持著110時速,最后回程還余電19,計算耗油5.8升,中途完全沒有任何失速跡象。
還有就是最近兒了,空調制熱和座椅加熱全開,還用跑山節奏跑山區國道,這20多公里確實經常瞬間電耗到32。但一旦節奏放慢(指多用動能回收做彎前減速),電耗也會快速回落,所以最近還是可以做到18度的平均電耗。
我群里甚至還能看到南方的車友做出310+這種反向虛標的動態續航。
近期續航
10月時續航
總之,這車在續航,充電方面確實無敵。
當然,在零下的低溫下,這電池也多次出現了非滿電情況下功率受限而降低動能回收力度的情況。
然后說說駕駛感,畢竟當時挑這臺車就是看重其轉彎時的第一印象。
之前說的彎中推頭問題確實是自己駕駛技術導致,不敢循跡剎車,還過早彎中開油,這車就確實會很推。
經過多方咨詢,反復實驗,摸清這臺車脾性以后,發現這臺車其實是運動底子不錯的車子,但是輪胎抓地嚴重限制了其發揮。
這臺車對循跡剎車非常敏感,只要不是超速進彎,車尾外擺趨勢非常明顯,可以早早地就放松方向盤過彎中。懸吊支撐力尚可,低重心感覺很足,前后平衡感非常出色,所以在彎中,稍帶油門讓車身橫擺穩定以后實際是很輕松的車,然后收方向配合開油,加速十分兇殘而且異常穩定,ESP控制得很嚴,某些急彎導致內側后輪浮空,瞬間就會觸發ESP限制動力。
所以總體來說,循跡剎車晚切彎,避免走BAD CAMBER(比如急彎內側坡度更加陡峭的路線),這車可以很順很快,總體來說非常靈敏,小車感還是比較足的。
如何過彎——來自賽車教材《going faster》
難度在于兩點,剎車和輪胎。
剎車的話,這車剎車踏板行程梯度很陡,但電子助力基本沒有啥反饋(比如ABS彈腳,比如熱衰減以后的發虛),所以非常依賴用腳下暗勁兒去微調這個基本功,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輕踩沒有,重踩撞墻。做循跡剎車挺難的就是。
然后輪胎,完美驗證我的猜想,抓地力只有在氣溫合適,路面干凈的情況下才算可靠。
像最近兒氣溫降到零度,路面有大車灑得水,有塵土,可以說非常不可控。可以說頻繁觸發ESP和緊急錄像(ESP觸發后會自動保存緊急錄像。)
典型案例就是在西安北環那些大車頻繁碾壓變光滑的路面上,加上本地特色的灑水車灑水,在路口停車都會觸發ABS(別忘了這車沒有ABS彈腳反饋)
以及上周五長下坡急彎前直線上,就因為路上有大車灑水濕乎乎,都直接出現了剎車中突然甩尾(估計是那里路面也不太平整),好在本人反打夠準夠快,ESP后續介入也及時,才把這個10來度的剎車中甩尾扼殺于苗頭。
應該說的是,這臺車懸掛支撐有,車尾靈活也有,甚至轉向反饋還挺不錯,整體沒我原來福克斯那么銳,但是也和豐田買菜車底盤那種笨拙沒啥關系,但輪胎是真的限制。
溫度足夠的干地或者濕地其實都不錯,但低溫或者路面不干凈(混合著水,塵土,反光漆啥的),就損失抓地力特別多。
所以很可惜,這車的過彎感覺有點像我之前給同事推薦的福特銳際,還有馬自達3這類車一樣,姿態啥的沒大問題,甚至出彎還比他們更敢踩油,但就是在后驅車的傳統優勢區,那種神風般的入彎,不太敢PUSH。
分析起來不難理解,225寬度的輪胎本身就是油車1.6噸左右的車常用的規格,而如果油車馬力去到230匹,運動車基本都會上到245左右(比如奧迪TT,1.5噸不到的230匹四驅車就是這個輪胎配置),而哪吒L馬力大,重量重,本來是不應該用這么小的輪胎的。
米其林聽著牌子很大,問題每家輪胎廠都有強調抓地,強調省油耐磨的不同型號,很不幸,聆悅這輪胎強調的是靜音緩震和節能,抓地力,彎道支持這些是被放棄的。
所以,哪吒L才會體現出這種早早被輪胎限制的運動素質,和銳際,馬自達3,只是它比這些車動力都好的太多。
更大的問題來自輪轂,原廠只有7J的輪轂最高也只支持225胎寬。所以,哪怕解決蹭輪拱問題,升級輪胎都是必須要跟著更換輪轂的,如何選擇ET(OFFSET)去確保主銷偏置距不要變化太多是個很需要研究的問題。
或者保持原有225規格不變,上諸如PS4,MC6這些更抓的胎,問題是,225/55 19這個規格的這類運動胎多嗎?
留待以后,伴隨著駕駛技術進一步優化,慢慢研究吧。
接下來講講維保經歷。
目前純電和增程的首保都已做,本地4S服務不錯,看工單計算的保養費用(實際免單)也是中規中矩的買菜車水準,甚至略低。
不過和別家4S共用售后這個可能有些人看著不太放心,降低成本的經銷商模式是這樣的。
11月初,遇到車身后部異響,最起碼售后在排查故障方面的專業和耐心程度上值得肯定和放心。
再下來,說說小毛病吧,主要就是冬季氣溫降低后的各種塑料件各種異響了。
「最不滿意一點」
車機還是不夠流暢,智能場景少了點,有時候喚醒不好喚醒,讓它閉嘴也不閉嘴
2024-12-23 08:55: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