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3
在國家排放法規日益嚴苛的今天,新能源汽車品牌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無論被戲稱為汽配城制造還是PPT造車,這些品牌的車型都已經逐步交付到了消費者手中,不可否認,新能源汽車肯定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似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購買一輛純電車型,要么選擇的就是純進口車型諸如特斯拉,要么就是自主品牌車型諸如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等。而傳統合資品牌大廠的純電車型似乎很少見,一些我們所熟知的諸如軒逸純電、朗逸純電等車型續航里程都比較短,所以就產生了疑問,合資品牌純電車型對比起自主品牌有優勢嗎?拋除自身品牌效應,論產品力,合資品牌車型能更突出嗎?
相信購買電動車型的朋友都會有一些很強制性的原因,比如當地城市的限購限牌政策,如果就論純駕駛特性的話,我想說感覺純電動車開起來不舒服的消費者還是占少數,起步和提速的輕快感是燃油車不能比擬的。
自主品牌方面,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在電動車領域算是第一梯隊品牌,比亞迪旗下的SUV車型,諸如唐、宋、元等都有著自己的純電車型,而北汽新能源純電車型EU5每月幾乎都能達到銷售近萬的成績,拋除一些強制性因素,一些愛嘗鮮的消費者還是不少。
確實不可否認,續航里程幾乎是所有選購電動車型的消費者第一注重的要素,由于目前公共充電服務和充電速度遠遠都達不到如燃油車加油般的便利,所以充滿電能夠跑得更遠會大大緩解消費者心中的焦慮程度,比亞迪唐EV 600D,82.8度的超大電池,超過500km的續航里程,從字面上看來確實比較有吸引力,但配大電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整車的成本會增加,充電時間也更長了,整車的整備質量變重,讓電池提供能量驅動整個車身的同時,也用來自己拉自己,這樣能量的利用率變低了,電池收到擠壓碰撞后發生起火燃燒的概率也變高了,安全性保障自然就低了。
合資品牌電動車的續航里程低但是續航數字很“實”,因為它們的三電技術更先進。其實,在純電動車領域我國車企無論在供應鏈還是技術層面與國外車企之間的差距遠比燃油車要小。合資車“續航更實”更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它們的動力電池小,更小的電池意味著更輕的整車質量,電池作用在自身上的無用功自然就變小了,效率也就更高了。
合資品牌電動車續航低并非沒有能力造出高續航車輛,而是受制于背后的諸多因素所影響,諸如成本問題,安全問題、造車理念等,在電動車中加一塊大電池這并不是一個復雜的事情,可當電池密度增大,質量增加,隨著而來的安全風險也會逐步提升,切實到關乎消費者的電池效率和實際續航里程等這些問題,在現階段不能很好的解決,是高密度電池、質量重、電池效率差、續航虛;還是小電池、效率好、質量輕、續航真實、安全系數高,我想第二種才是合資品牌車型的考慮。
大眾汽車電動出行業務負責人吳博銳就曾表示“續航里程的拓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良好的電池密度之上,自然而然地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是為了續航數字而人為追求,畢竟如果過分追求長續航,反而會提高整車成本,增加整車質量和安全風險。在合資車企看來,純電動車不應該一味的追求電池容量和電池能量密度,而是要先保證純電動車的安全性和均衡性,而直接的體現就在于朗逸純電上。
總結:我想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優勢,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1.依靠于品牌背書,更加先進的三電技術、更好的電池安全防護系統、安全性更好;2.電池小但電池使用效率更高、續航更真實;3.和原版燃油車相比,合資品牌電動車能夠做到在影響操控駕駛的底盤表現和NVH等方面不縮水,開起來的感受更加好。而不足之處則依舊是續航,現階段的純電條件和時間還是無法抵消駕駛電動車沒電時的焦慮感。為啥沒有見到太多人吐槽自己燃油車的油箱小,還不是因為加油方便,根本不會影響日常駕駛。現在的新能源車型還只是剛剛起步,使用條件、門檻、和時間花費都比較高,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如果未來充電和加油一樣方便了,那高密度電池也就不再是解決續航問題的唯一辦法了。
展開余下全文
相關車型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