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松(我有車創始人)
謝謝謝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又讓我回歸了組織,因為我第一次參加也是挺早,2006、2007的時候,當時還在和訊,后來去了金融界,陸續又參加過幾次組織活動。我是去年6月份開始自己創業,當時說創業也是一陣激情。做的時候才發現創業真的是特別難特別難的事,這個屋里可能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創業老師都是拿到錢了,雖然我一直在財經網站做汽車,但其實融資的渠道不是太通暢,一直都是自己拿錢往里砸。我在做我有車之前,曾經有人要投過天使,但是當時覺得這點錢自己投了就完了,等產品出來再去融資,結果產品出來了天已經變了,再加上融資渠道不太通暢,就耽誤了,到現在也就這么扛下來了。
做這一年多,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如果在座的媒體老師想出來創業,我覺得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了。
主持人:你說這個話的時候,多少心動的人會被你這盆涼水澆透了。
張巖松:真的都是操心的事。我原來在和訊負責內容,后來去了金融界,2013年開始負責汽車事業部,從銷售到內容都要負責,但是其實是由公司養團隊來幫你干,基本都很簡單,活也不多,但是自己干了以后,我現在基本上就是全活,從招人到行政方面、財務方面,再比如說做方案,從方案的策劃到方案的執行,到方案的匯總和報告,以及一些排期的制定,所有全都是一個人弄,因為沒有錢去招更多的人做這個事。
再說說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的產品原來叫“我有車生活”,后來域名注冊不下來,改成了“我有車”,但是商標還是叫我有車生活,更多的我是想做一些涉及到用車以及車主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其實跟老魏做的“電動生活”有一點類似,但他的概念跟我不太一樣,他就是給用戶提供一些充電樁的地址信息,我這個涉及到車主買車以后的生活方式,覆蓋面會更廣一些。但后來發現你總得有一個切入點,我的切入點是汽車電子化的行駛手冊,每輛車都有會有一本用車手冊,沒有電子版,看起來很不方便,我們就想做一個場景模擬化的,能在手機里直接看的,多媒體化的東西。當時是想著從這個做切入點,但是切進來以后發現沒有什么黏性,沒有活躍度,因為用戶把它當成一個工具,像手機里的電子辭典,只有用到的時候才會拿出來,而且這個東西做出來很重,我們做到現在也就做了120多款車,因為每款車都需要自己去拍,包括視頻和圖片,還有文字,我們每一款車做下來文字就要寫一萬多字,再加上一些視頻素材,大概要拍兩三百條,剪成十個左右的片子,做這個東西特別的累,而且前期的成本也比較高,也可能是資本覺得你這個東西做起來沒有什么黏性,投你的意義不大,所以我的切入點可能太重了。
去年9、10月份開始,因為自己也是做汽車媒體出身的,自媒體也是能夠提供一些用戶的黏性和活躍度,再加上我們沒有錢,就只能自己去做推廣,免費的推廣沒有什么太好的渠道,所以通過自己做自媒體,在稿子做一些品牌推廣。
我們現在的業務基本上就是APP和自媒體這兩塊。5月份的時候,大概談了幾個合作,像嘀嘀試車和新浪試車,他們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對他們很有幫助,他們想嵌入我們的產品,這對我們的產品可能是一個很有效的推廣渠道,但是他們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收入。所以我后來又找了我朋友的一個公司,他們專門做銀行系統,我們就拿到了一些銀行APP的資源,在銀行App里嵌我們的內容進去,相當于幫我們提高品牌知名度,還可以拿這個去做一些收入,包括銀行APP的焦點圖都是可以提供,因為他們的用戶量太大了,動不動就上億的用戶,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目前,我的愿景就是,先活下來!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