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CEO安聰慧:中國車企為什么 可以挺進世界前三
隨著1月份各家車企相繼公布2017年銷量,中國乘用車市場格局“一超多強”的局面又有微妙變化。南北大眾去年在華銷量達到310萬,霸主當之無愧,日產銷量超過112萬,別克將近120萬,本田超過145萬,自主品牌中長城突破107萬,長安破百萬也是板上釘釘。在百萬體量以上,吉利汽車的加入不容忽視,2017全年吉利汽車(含領克)累計銷量達到124.7萬輛,63%的增速遙遙領先,且預計凈利潤將翻番,達到102.2億元人民幣。今年吉利定下了較為“保守”的158萬輛銷量目標,預增26.7%。
盡管中國汽車市場目前仍以是國外品牌為主導,但在吉利汽車集團總裁、CEO安聰慧看來,全球的強國一定是汽車工業強國,這是國家的工業集中體現和事物發展規律,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必定是以吉利或其他中國品牌為主導,乃至未來出現全球前三的汽車品牌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他看來,中國品牌之于外資品牌,具有明顯的4大優勢。
中國工業實力逐年提升
安聰慧向網上車市舉了幾個例子,以德國、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工業強國,無不是汽車強國。德國國內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等品牌銷量占到本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法系汽車雖然在華競爭力并不突出,但在本國市場占有率是最高的。日韓自不必說,國內道路上跑得也是豐田、本田、日產和現代、起亞品牌的汽車。
毫無疑問,中國正在從大國變成強國的復興之路上,所以展示國家實力的汽車工業必定會有著長足發展。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為工業強國的所有工業基礎,例如國產沖壓設備水準已大幅提升,很多零部件供貨給美國、德國等全球市場。在復興路上,本土汽車產業一定會起到主導作用。韓國面積那么小,但90%的汽車產業都是本國所有,且2017年出口量達到750萬臺。國強汽車工業則強,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未來不一定是吉利,但肯定會有本土品牌發展壯大起來。
吉利本土文化、本土優勢
吉利的企業文化是“以產品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很多人不理解,感覺與其它汽車品牌沒什么區別,但真正做到位是非常難的。安聰慧表示:“吉利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是真正地體驗到客戶的感受,把握住了客戶的需求。”吉利在2017年推出了遠景S1、遠景X1、遠景X3、新博瑞以及領克01等多款車型,幾乎個個成爆款,款款均熱銷。在安聰慧看來,中國品牌最了解中國市場,開發任何產品時都更了解市場的需求,這是相對于外資品牌最大的優勢。
對于公眾普遍稱呼的“合資品牌”,安聰慧更習慣于稱它們為“外資品牌”。因為這些品牌的核心研發機構不在中國,不會把產品的核心設計、用材用料等決策權交給中國人決定。在這些核心內容方面,吉利等本土品牌具有先發優勢。哪怕是吉利全資收購的沃爾沃汽車,也是與沃爾沃集團共用品牌,在收購了沃爾沃集團后,二者未來品牌使用也有清晰的劃分。
本土市場潛力巨大 成本優勢明顯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乘用車銷量銷量達到2423.8萬輛,同比增長1.5%。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容量超過2900萬,達到將近3000萬。在安聰慧眼里,面對將近3000萬輛的全球最大乘用車市場,快速發展的吉利完全有理由占據10%的份額。作為橫向對比,日系車在日本份額占到9成以上,德系車和韓系車的本土占有率同樣居高不下。坐擁巨大的市場本就是自主品牌的優勢,安聰慧相信,中國肯定出現世界前十、前五甚至是前三名的汽車企業。市場規模意味著成本優勢,本土生產3000萬量汽車的零部件將節省巨額的資金。
科研和人才優勢
近年來,自主品牌汽車技術、質量和設計均有長足進步,消費者更趨于理性,自主品牌汽車已刷新以往人們的認識,銷量表現也持續攀升。安聰慧說:“有人問我吉利為什么發展很快,我回答是創新和人才。”
中國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不可避免,能生存下來的必然是具有競爭力的,也能在全球保持競爭力。2017年5月,吉利汽車全新的杭州灣研發中心正式啟用,從智能驅動、智能安全、智能駕駛、智能互聯、智能健康五大技術版塊出發,將在2025年達成零傷亡的目標。吉利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努力掌握了核心技術,且并不滿足僅立足國內市場的,還希望同中國品牌汽車走向世界。安聰慧表示:“這不是個空話,現代汽車在歐洲市場賣得比中國品牌又能有好多少呢?”
在人才方面,吉利不僅引進志同道合、認可吉利文化的人才,同時還大量培養人才。例如剛剛履新的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軍,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吉利汽車副總裁、吉利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領克品牌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等高層架構人員,均是出自吉利自身體系。(網上車市 2018年1月11日 北京報道)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