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市場治亂 五菱宏光等 重在重新正名
2008年,國產MPV的增長率竟然為-12.56%。
在國產MPV誕生的短短10年間,已經先有廣東寶龍整個企業的退出,后有大眾開迪、長安CM8、東南菱紳等車型先后退市。
為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建議將所有MPV車型進行一個總的分類,重新做好對MPV車型的界定。
MPV市場治亂 重在重新正名
——與汽車行業統計數據溝通之四
上一篇文章談到,國產MPV市場的亂象,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MPV產品的認知,反過來又對這一市場產生負面影響,讓一款比較適合國情的車型得不到健康發展。
近年,中國汽車市場連年超高速增長,出人意料的是,國產MPV市場竟然出現負增長。2008年,國產MPV的增長率為-12.56%。之后的增長幅度也遠遠落后于轎車和SUV等乘用車產品。如,2007年,國產MPV銷量為22.57萬輛,到2010年為44.54萬輛,3年增長不到一倍,2010年銷量也不到整個國產車總銷量的2.47%。但同期,國產SUV銷量卻從35.74萬輛,躍升為132.60萬輛,接近翻兩番!占國產車總銷量的7.34%。
不但如此,在國產MPV誕生的短短10年間,已經先有廣東寶龍整個企業的退出,后有大眾開迪、長安CM8、東南菱紳等車型先后退市。從2010年的統計數據看,其他一些真正的MPV車型也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如東風悅達起亞的嘉華(2010年僅銷售455輛)、長安福特的S-MAX(2010年銷售5049輛)等。
“名不正,則言不順”。因此,為MPV產品正名非常必要!
依據目前國產MPV車型的主要來源:即前文談到的輕型客車底盤的MPV和轎車底盤的MPV,此外還有如長安集團已經退市的CM8一樣的微型客車底盤MPV。正是由這3部分MPV “混搭”出2010年不足45萬輛的國產MPV銷量(為445407輛),同比增長78.92%。國產MPV市場潛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那么,怎樣為國產MPV正名呢?在筆者看來就是重新做好對MPV車型的界定,并有如下建議:
第一,承認既成事實,也為了保證市場的連續性,將所有MPV車型進行一個總的分類,即根據不同的底盤來源,將轎車底盤的MPV直接稱之為MPV;輕型客車底盤演變而來的MPV定義為“大MPV”(之前,業內也有類似的提法,易于獲得認同);而將微型車底盤演變的MPV,稱作“小MPV”或“微型MPV”。
在向下的一個層次中,轎車底盤的MPV可以根據底盤的大小,比照轎車再按A0、A、B、C各個級別劃分。如大眾途安屬于大眾集團A級車平臺(PQ35平臺),即為A級MPV,其余按此類推。這樣統計的好處還可以與轎車統計相銜接,可以清楚地反映企業在同一個產品平臺上生產(銷售)多少汽車。
第二,只保留轎車MPV和輕型客車MPV,把本來就十分勉強的微型客車底盤MPV還原給微型車(即行業統計當中的交叉型乘用車),如同五菱宏光一樣主攻微型客車的高端人群。
目前,微型客車MPV無論技術含量,還是安全性能、內部空間,還有舒適性等方面都難與真正的轎車型MPV相提并論。同時,這類產品的品種不是很多,數量也不是很大,多數消費者也并不非常認同其MPV特性,趁現在“動手”還算及時,否則說輕些是后果難料,說重了將是后患無窮。過不了幾年,MPV市場的前幾名一定是不同品牌的微型面包車!很難設想價格相差近10倍,而同樣產銷量的“微型客車MPV”與別克GL8具有什么可比性?產銷量即使超越別克GL8又能夠說明什么?
第三,也是一種比較極端性的做法,只保留轎車底盤的MPV,而讓輕型客車MPV和微型客車MPV分別回歸到各自細分市場。這一劃分雖然參照了國際通行的劃分方法,但在實施時的難度可能最大,畢竟一些大MPV產品如瑞風、風行等已經在MPV市場站穩腳跟,獲得市場認同,還有不俗的業績,實在是難以“自貶身價”,退回到輕型客車市場競爭。
當然,這樣劃分時,轎車型MPV依然還是采用與轎車相同的A0、A、B、C不同級別劃分。
總之,面對國產MPV市場當前的亂象,理應盡快作出合理、清晰、有序的規范,做出比不做出要好,早做出比晚做出要強!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