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奧迪白金認證背后 源于綠色工藝、“金鼻子”的堅持
談到C-NCAP(中國新車評價規程),相信大多數消費者都不陌生,這是評價車輛安全性能的測試標準。即在比國內現有強制性標準更嚴格和更全面的要求進行新車碰撞安全性能測試,結果按星級劃分并公開發布,旨在搭建消費者與廠商之間的溝通紐帶,讓新車質量更透明化,為消費者購車提供客觀、全面的參考。
隨著汽車消費的普及,與汽車相關的一些安全概念也得到了外延,這個標準不再局限于產品剛性、碰撞強度等車輛主被動安全方面,車內噪音、空氣質量、有害物質等對消費者而言更直接的顯性安全指標開始得到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日前發布的2019年度第一批C-ECAP中國生態汽車評價結果中,共計有6個廠商、7款車型參與了本次評選,從整體評分結果看,豪華品牌整體評價相對更高一些。作為僅有的兩款參評豪華車型,奧迪A4L 35 TFSI 進取型、華晨寶馬525Li 豪華套裝分別獲得了95.11分、85.21的評分。其中奧迪A4L 35 TFSI 進取型成為本次唯一一款獲得兩個項目滿分的產品,同時其也獲得了豪華品牌唯一白金認證。專業機構認證背后,更多的是一汽奧迪對綠色生產工藝的執著以及金鼻子氣味體系的堅持。
高標準下出來的高得分
汽車生態質量評價不是空中樓閣,與消費者日常用車息息相關。
今年年初時,央視報道的網紅甲醛檢測儀事件中,市售的甲醛檢測儀產品示值誤差41批次無一批符合技術要求。盲目選擇網紅產品甲醛檢測儀背后,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國內消費者談“醛”色變的現狀。而作為房間之外最普遍的生活場景——汽車,近年來其內部空氣質量同樣也備受消費者關注。
C-ECAP這套項目繁多的評測標準中,就囊括了含甲醛、苯、二甲苯等在內的8種有害氣體在內的車內空氣質量檢測項目,與此同時該評測標準還包括車內噪聲、有害物質、綜合油耗、尾氣排放4大板塊。與2015年C-ECAP規程不同,2019版C-ECAP還新增了多個新評測標準,包括車內空氣質量方面加入高溫檢測和主觀氣味評價等。
就空氣質量評價而言,其不僅包括了有害氣體檢測,還有主觀氣味評價等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車內材質的特殊性(車內由于塑料、皮革、織物、橡膠等材質綜合作用下產生的氣味)導致消費者出現氣味抱怨,這也意味著該板塊理論上不會出現滿分,但有味不代表有害,最終影響到消費者健康的只是包含甲醛、苯、二甲苯在內的有害氣體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C-ECAP并不具有約束性,更多的需要車企自助報名參加,但相比韓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強制標準,其主要項目評測標準并未縮水,甚至部分項目更為嚴苛。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王坤介紹,與韓國KRO強制國家標準相比,我國標準GB/T 27630-2011的關門封閉時間達到16小時,遠長于韓國標準中的2小時(VOC 濃度會隨著密閉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顯然,高標準下得出的測試結果對消費者來講也更具參考意義。
最終在本次測試中,在消費者極為重視的車內空氣質量方面,奧迪A4L 35 TFSI 進取型獲得標準分91%的得分,其中苯、二甲苯、甲醛分指標幾乎全部為滿分。此外在車內噪聲、尾氣排放兩個板塊中,奧迪A4L 35 TFSI 進取型更是獲得了滿分,這也是本批參與評價車型中僅有的一款獲得兩個項目滿分的產品。
引入德國“金鼻子”體系的一汽奧迪綠色工廠
在國內,汽車車內空氣質量安全是個近年來的新話題。但實際上早在上世紀,德國汽車制造商就已經意識到了車內氣味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是那時奧迪成立了“金鼻子”氣味團隊。1991年奧迪發起了設立氣味評估統一流程的提議,在德國汽車工業的推動下,最終各德國制造商棄用了各自的氣味評價標準,采用了奧迪的測試流程。
當然,奧迪也把它的空氣質量標準帶到了國內。一汽-大眾5大生產基地中,共計有多達270臺汽車檢測儀器,其氣味試驗室可實現最多8款車型的共同測試。此外據一汽奧迪質保部人員介紹,參與氣味評價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氣味敏感,且經過專業的培訓與訓練,每年至少評價200個以上的樣品。
A4L獲得專業評測機構的認可,也側面反映了一汽奧迪過去多年踐行綠色環保的理念。一汽奧迪涂裝車間采用了水性無中涂工藝、靜電式漆霧處理系統、機器人面漆噴涂室等先進工藝,其中噴漆、防腐等工藝自動化率已經達到100%,全球領先的第二代E-scrub系統技術,更是實現了涂裝環節零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奧迪車型在噴涂工藝的使用上也極為講究,其所使用的5A水性漆相比普通車漆成本更高,有機溶劑的含量低于15%,實現了噴涂質量、有害物質控制的兼顧。
奧迪A4L的高價值不僅體現在豪華品牌唯一白金認證車型上,也更多地反映在看市場層面上。今年1-5月份,奧迪A4L以70,077輛的累計銷量,13.1%的高增長成為唯一一款進入2019年轎車銷量TOP 15榜單的豪華品牌轎車。除了產品、品牌等硬實力,也許更高的車輛生態安全標準也是以A4L為代表的一汽奧迪車型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