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豐田、本田!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真有那么厲害?
近段時間,因為比亞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以及唐DM-i這三款新車型的預售,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被炒上了天,很多人調侃比亞迪又重新發明了發動機,在這樣的輿論下,我來為大家解析什么是DM-i、它的結構特性是怎樣的、有什么可能存在的問題。
什么是DM-i?
這個問題要從本田的i-MMD混動系統說起,2013年本田在美國推出了搭載第一代i-MMD混動系統的雅閣車型,它采用了“電機為主,發動機為輔”的全新混動理念,即多用電少用油,讓發動機一直保持在高效區間內運行,以此來達到省油的目的。
而比亞迪的DM-i從技術角度來說也是運用了這一理念,讓發動機要么處于高轉速的直驅狀態,要么處于高轉速的發電狀態,從而使發動機一直保持高效運轉,達到省油的目的。并且DM-i比i-MMD在這一理念上貫徹地更“狠”,即便是最入門的秦PLUS DM-i車型也搭載了8.32kWh的電池組,讓車輛的電機驅動占比達到了88%,即多用電少用油。
DM-i的結構特性—發動機
驍云動力專門為這套系統研發了1.5L高效發動機和1.5T高效發動機。其中1.5L高效發動機的熱效率達到了43.04%,即便是豐田的2.5L發動機也才41%。那么比亞迪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比亞迪將空調壓縮機、真空泵等一些發動機附件改為了電力驅動,減小了發動機的負荷;其次,這款發動機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環,讓進氣門晚些關閉,使發動機的做工行程大于壓縮行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發動機的性能,但確實能有效提升混合氣的燃燒效率;最后是采用了15.5的超高壓縮比,越高的壓縮比,混合氣中的汽油分子與氧分子結合的就越好,燃燒就越充分,效率自然就越高。
而1.5T高效發動機的熱效率也達到了40%,除了給發動機減負,這款發動機采用了米勒循環,能通過改變進氣門的關閉角度來控制發動機負荷,從而減少了部分負荷下發動機的泵氣損失,以此來提升發動機效率,再就是這款發動機采用了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保時捷稱為VGT),增壓器中的渦輪葉片截面積可根據發動機所需的進氣量改變大小,在所需進氣量少時變身為更容易推動的小渦輪,在所需進氣量大時變身為功率更大的大渦輪,在電腦的合理調節下能提升發動機效率并有效減少渦輪遲滯現象。
DM-i的結構特性—EHS電混系統
比亞迪的EHS電混系統分為132kW、145kW、 160kW三種功率的版本,這套系統將發動機、發電機和驅動電機以最簡單高效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提升了傳動效率,同時它采用了雙電機雙電控的設計思路,摒棄了外部線路,既能降低能耗又能提升可靠性。比亞迪還為這套系統配備了第四代IGBT電控技術,使之綜合效率高達98.5%。
DM-i有什么可能存在的問題?
1、1.5L高效發動機的可靠性存疑,由于采用了15.5的超高壓縮比,使缸內壓力大增,更容易產生激烈的爆震,從而對發動機的缸壁材料有著更高的要求,而比亞迪此前并沒有出現過如此高壓縮比的發動機,缸體材料的質量是否可靠是個問題。
2、可能使用更高標號的汽油,由于高壓縮比能帶來更激烈的爆震,所以發動機可能對油料的要求更高(汽油標號越高抗爆性越好) ,從而降低爆震對發動機的傷害。
3、電池的充放電邏輯有問題,舉個例子,豐田的電池SOC值是60%,本田的是55%,意思是說當電池電量低于這個值就停止放電,開始充電,遵循的是“淺充淺放”的邏輯,這樣能更好地延長電池的壽命,而比亞迪設定的SOC值為25%,遵循的是“深充深放”的邏輯,在長期使用中,相對會更快降低電池的壽命。
總結
以上就是本次對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的全部解析,由于技術細節的復雜,不能展開細講,深入簡出的描述勢必會有說明的不夠恰當的地方,望理解。通過研究比亞迪的這套技術,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混動技術并不比豐田、本田差,甚至有超越的地方,假以時日,必當逆風翻盤,將我國的混動技術帶向世界。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