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動力之爭迎來更強者 消費者笑了
新能源補貼又縮水了,還指望通過購買新能源車省點費用的消費者們又要哀聲遍地。兩碳政策公布了,汽車行業也開始倒逼進入能源改革。別慌,朋友們,這些都是基本操作,國家推動綠色降碳不是一天兩天了,車企吃著補貼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降碳技術的研發,才是日后的的王道,這對我們消費者其實也有好處,因此強競爭之下必將先進技術降臨。
過去長達一百多年間,燃油車就在不斷尋求自身進化,從第一臺蒸汽三輪車到現如今的渦輪增壓,不僅驅動方式有了革命性改變,整體驅動效率也有了質的飛躍?,F在我們又迎來了電驅時代,純電車有利降低了排放,順便還實現了更強的動力性能、安靜平順的駕駛體驗,但目前純電車還亟需解決續航的問題,而這其中有涉及基建和電池技術等難題。
人類的本質就是“既要又要還要”,好在辦法總比問題多,這不,油電動力就被提出來解決燃油排放和純電續航兩大問題。目前,油電之爭也進入了火熱化階段,在豐田、本田和比亞迪、理想爭著解決續航焦慮的時候,老技術選手日產以e-POWER融合動力橫空入局,另辟蹊徑把油+電玩出了新花樣。
e-POWER VS混合動力:不好意思 我不混了
從零件上看,e-POWER和傳統混合動力確實有些相似,依舊保留了發動機、發電機、逆變器、電驅、電池這幾個主要部分,但是玩過樂高的人都知道,一樣的零件也能拼成不一樣的成品,是高玩是菜雞,差別不止“億”點點。
豐田THS雙擎系統采用了混聯的組合模式,電機和發動機都是驅動能源,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會根據加速、減速、平緩行駛等不同模式,來覺得電機和發動機誰來工作,也就是說它們是隨時切換的。
本田IMMD系統和比亞迪的超級混動,在結構上都屬于串并聯模式,相當于同時擁有燃油和純電兩種模式,但一旦電池饋電,發動機——驅動器的線路就會開啟,繼而進入燃油車模式。無論是THS、IMMD、或者是比亞迪的超級混動,發動機都占據重要位置,并且也帶上了變速箱,簡單來說就是一套完整的燃油系統再附帶一套電機系統,咋一看是要啥有啥,但“全都要”也要付出代價的,汽車空間也就那么大,在參數相等的情況下, 車內空間就會像相對縮小,另外還會帶來燃油車抖動、頓挫的等問題,加上但車輛進入純燃油狀態,發動機要負荷的重量也更多,油耗也會跟上。
而e-POWER只是在部件連接上做了改變,通過串聯形式簡化結構,讓發動機從動力擔當變成了“移動充”,就很好地規避了混動的很多弊端,實現了全時電驅、高效節能等技術優勢。在e-POWER中,只有電機具備驅動功能,發動機的運轉時間比混動少50%,只有在電池電量低于閾值時,發動機才會被喊起來工作,另外相比混動,e-POWER沒有變速箱等部件,等于直接通過高傳動功率的發電機傳遞能量,能帶來500N·m的峰值扭矩,這種心無旁騖的工作模式,也能讓發動機效率更高,根據實驗室數據,目前是能達到50%熱效率。
e-POWER結構上面沒有像混動一樣讓發動機和發電機混合使用,因此也不算是一種“混動”技術,東風日產官方命名為“融合動力”,實際上也比較貼切,100%加油和100%電驅,融合的是燃油的無限續航和純電的駕駛體驗,加上第二代系統整體都向輕量化進行升級,在空間體驗上也有優勢。
e-POWER VS 增程式:大塊頭和小巨人的較量
可能從結構上看,e-POWER和增程式較為相似,兩者均是燒油發電,通過燃油來延長電池續航里程,但實際上他們也不一樣,而他們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是電池的大小差距。當前市面上的增程式汽車,基本上都配備了一塊大電池包,以理想為例,將近40kwh的巨大電池包,就占據了絕大部分設計比重,而發動機主要作用就是給電池充電,從而來延長車輛的行駛里程,但要快速補足虧空的電池,對發動機的考驗也非常高,于是在將近虧電時,發動機只能瘋狂工作。
而e-POWER所搭載的電池相比較之下,幾乎可以說是“小學生”級別,容量只有1.5kwh,但別小看每一位“小學生”,畢竟在技術的世界里不分“大小”,這塊電池具備閃充閃放功能,能通過快速充電支撐汽車一直往前開,同時發動機也不用瘋狂輸出,因為剎車時溢出的能量還能自己回來反哺電池,所以整體的油耗也是e-POWER更勝一籌。
第二是是否支持外接充電。大部分的增程式是支持外接充電的,因為純電狀態下增程式汽車的續航里程大概在200km左右,但發動機實在扛不住加班運轉時,也可以通過“外掛”來彌補能量,但用純電車的人都知道,目前快充時間至少也要半小時,家庭式的慢充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當你準備跑長途時,只有做好充滿電和蓄滿油才是正解。而如果你用的是e-POWER的車型,那就沒有這個煩惱了,因為e-POWER不設外接充電口,而且加滿一升油也用不了多長時間,整體在使用性上會更便捷。
e-POWER的小電池包還能附帶其他好處,比如車身重量減輕,也會減輕一部分油耗,百公里油耗低至2.67L,縮減使用成本;另外日產的電動技術歷史比較長久,e-POWER的電池技術和聆風同源,不僅安全系數更高,還能實現萬分之一秒的極速響應速度。而輕量化的動力系統,還允許e-POOWER被運用在更加普世的家用車型上,匹配性更高。
目前我們在理論上去討論e-POWER和其他油電動力,還是有很多人表示存疑,但從日本市場的技術車型表現來看,e-POWER Note幾乎可以說完勝兩田,當然我們現在也不急著下結論,下半年待軒逸搭載e-POWER在國內上市,誰能在油電動力領域稱霸,我們拭目以待。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