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車將迎來“大變革”!視中國車企為核心對手
福特品牌將在8月11日迎來 “T 型車時刻”,公布全新電動汽車戰略。這場發布會之所以備受矚目,則源于福特 CEO 吉姆?法利的明確表態:他們的核心競爭對手已不是通用、大眾等傳統同行,而是吉利、比亞迪這樣的中國車企。
法利的坦誠頗具標志性 —— 他日常駕駛小米 SU7 并直言其 “棒極了”,這背后是傳統車企對中國電動化速度與效率的正視。中國車企憑什么讓福特緊張?答案在于極致的成本控制與供應鏈整合能力。當比亞迪實現電池、電機、電控全鏈條自研自產,當新勢力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生產流程時,仍沿用燃油車時代供應鏈的福特,確實已顯落后。
盈利是此次戰略的核心訴求。福特電動車業務曾深陷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的困境,而中國車企已在主流價位實現盈利,這倒逼福特必須徹底改造制造與供應鏈體系。法利提出的 “徹底重新設計” 絕非空談,很可能效仿當年 T 型車靠流水線降本的邏輯,通過標準化電池、模塊化底盤壓縮成本 —— 畢竟價格親民的量產車,才是打開市場的關鍵。
關稅問題雖每年造成福特 20 億美元損失,但法利從中看到了機遇。全球汽車市場正趨向 “區域化”,美國的關稅政策與排放法規,實則在倒逼福特加速本地化生產。作為美國本土大廠,它完全可憑借就業貢獻爭取政策紅利,將關稅壓力轉化為本土化優勢,這步棋凸顯了戰略眼光。
更關鍵的是,福特終于認清 “單打獨斗” 的局限。電動化技術日益普及,除核心電氣架構外,產品差異化愈發困難,戰略聯盟因此成為必然選擇。無論是與電池廠商深度綁定,還是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領域尋求合作,都是在快速補齊短板,這種開放心態比死守傳統優勢更具價值。
福特的轉型實為整個傳統車企的縮影。當中國車企攜技術、成本、創新三重優勢出海,全球汽車業的游戲規則已被改寫。福特將中國車企視為標桿,并非認輸,而是清醒認知 —— 承認差距才能找準方向。
8 月 11 日的 “T 型車時刻”,外界期待的不僅是新車發布,更是福特能否展現打破傳統的勇氣:能否像當年 T 型車顛覆馬車時代那樣,用新思維重構電動化競爭力?這場轉型的成敗,不僅決定福特的未來,更將成為傳統車企對抗新勢力的重要參照。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