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略失誤 鈴木在華發展遭遇困境

鈴木作為日本的老牌企業成立于1920年,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從1955年開始生產汽車產品,其中“Alto”和“Wagon R”等車型,一直獨占據著日本國內微型汽車銷售首位。而鈴木在它的“鄰居”-中國市場表現就沒那么出色了,甚至和其在印度市場的表現都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然而中國市場是各大廠商公認的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汽車市場,這就不難發展鈴木中國所存在的問題了。
曾幾何時,鈴木社長津田先生曾表示2010年要在中國市場達到50萬輛的目標。而從現在鈴木在中國的銷量來看,這個目標的完成比較困難。來自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長安鈴木加昌河鈴木的總銷售了不到12萬輛,以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到年底即使加上進口車銷量,突破20萬的可能性也很小。并且鈴木在2009年也沒有具體的新車投放計劃,這樣的情況下實現翻一番的目標難度可想而知。可以說鈴木樂觀地估計了自己在中國的實力,這也導致了其在中國市場發展遭遇尷尬。
一、3網合并問題多多 同時致使渠道建設停滯

長安鈴木-天語SX4
由于有長安和昌河兩個合作伙伴,再加上進口車銷售網絡,鈴木在華共有三個產品銷售渠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鈴木開始主導長安、昌河、進口三個渠道并網銷售,由于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產生了一些全面銷售鈴木產品的代理商。這個舉措從表面來看是方便了消費者,讓消費者去一家店就能看到所有鈴木的產品,同時也使經銷商能夠銷售更多的鈴木產品,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然而,實際的效果并非如此,由于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的產品定價過于接近,是名副其實的競爭關系,因此并網之后沒有起到產品互補的效果。據一位從事長安鈴木汽車的銷售人員表示,由于昌河鈴木方面給的政策不夠清晰,它還是愿意向消費者推薦自己店內原有的長安鈴木產品,與此同時昌河鈴木的店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鈴木在推行并網銷售的同時,也致使銷售渠道拓展處于基本停滯階段,在其他經銷商忙于開拓新銷售網絡以及規范銷售與售后網絡之時,鈴木還在忙于協調長安鈴木與昌河鈴木的關系,這也最終體現到了銷售數字上,長安鈴木和昌河鈴木的銷量和市場占有率都節節下降,離每月的汽車銷售前十排行越來越遠。
二、合作伙伴選擇 影響在華發展

昌河鈴木-利亞納
鈴木汽車于93年5月與長安汽車合作成立長安鈴木合資公司,工廠落戶重慶地區。一年后的94年8月,與昌河汽車合資成立昌河鈴木合資公司。從時間上來看,鈴木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時間算是很長的了,但時間的長久并未給鈴木帶來輝煌,拷貝南北大眾的模式并未帶來相同的效果,唯一與之相同的就是雙方產品的競爭關系,可以說并沒有達到1+1>2的效果。究其原因則是鈴木當初選擇的合作這并不那么成功,其中長安汽車除了和鈴木合作之外,還和福特成立了長安福特合資,而那里的產品和投資要明顯比鈴木大得多,因此就造成了長安汽車重心明顯偏向長安福特,對于長安鈴木不太重視。同時在長安汽車走向自主之時,與長安合作了近15年的鈴木方面給予的支持也明顯不夠,這也就造成了雙方愈走愈遠。
而鈴木的另一伙伴昌河汽車的問題更加嚴重,由于公司的業務整合重組已經對昌河鈴木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目前已經不能專注于如果賣好產品了,更大的問題是還能不能繼續合作生產產品,這樣的事實不能不讓急于在中國市場有表現的鈴木著急。而由此而爆出的將與鈴木分手的傳言,則讓鈴木很可能后悔14年前的選擇。
三、產品定位不清 導致銷量不佳

將引入國產-鈴木Splash
在中國市場,除了面對上述的問題之外,產品方面的問題對于鈴木來說也比較大。在日本國內一直以微型車稱霸日本車市的鈴木,開始在國內銷售奧拓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鈴木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微型車市場,轉而向相對高端的市場發展,隨之引入了利亞納、天語SX4系列車型,由于對自己過分的自信,使得其新車定價一直沒有定到合理的價位,也沒有找準鈴木產品的市場定位。
與豐田卡羅拉、本田Civic等產品競爭由于品牌問題,雖然有價格優勢但最終還是敗下陣來。而價格優勢在自主車型面前又蕩然無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鈴木產品體現在銷售數字上也比較尷尬。而其放棄的微型車市場,也逐漸被自主車型所占領,其將引入的Splash以及新一代奧拓想要重新搶市場,鈴木任重而道遠。
可以說,這三方面的問題讓鈴木在國內發展出現種種問題,最終體現銷售數字上不那么“好看”,而鈴木所主導的并網銷售雖然是在解決問題,但卻沒有找準“脈門”。因此,合資了15年的鈴木還需要仔細研究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了。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