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超跑性能,風阻系數世界前三,智己L7了解一下
縱觀汽車上百年歷史,汽車造型的發展不僅僅是設計美學的發展史,其實也是空氣動力學的一部進化史。早期人們更多考慮的是動力技術的革新,而隨著汽車速度越來越快,對能耗的要求越來越高,工程師們發現,如何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的風阻更加重要,汽車造型就開始朝著流線型進化,風阻系數也越來越低。
對于民用車而言,理論上風阻系數越低越好,但是受制于車型尺寸、結構強度、行駛穩定性和設計美學等方面的影響,如今將風阻系數進一步做低,難度越來越大,目前量產車中風阻系數最低的是奔馳最新的純電動車EQS,它的風阻系數達到了0.20Cd。不過近日,我國自主高端電動車品牌車型智己L7也在風阻系數有了較大的突破,達到了0.21Cd,而且這個出成績得到了中國汽研權威認證,屬于目前世界量產車前三的頂尖水平。
事實上,智己L7在設計伊始,就以超低風阻作為核心設計目標,力求超越當時全球最低車型——保時捷純電超跑Taycan(0.22Cd),廠家在風阻研發投入數千萬,由30余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組成聯合團隊,經十輪設計迭代,在位于重慶的亞洲最大風洞中心完成研發調試,最終0.21Cd的成績也確實完成了他們的目標,而且其百公里加速時間3.9s的性能也做到了與一眾超跑處于同一水平。
水滴邊沿曲線設計,造就超流暢車頂弧線
公認已知風阻系數最低的物體是水滴。水滴邊沿弧線極致平滑,是造就其超低風阻系數的關鍵因素。被風修飾過的水滴,呈現出極致流暢的曲線之美。
先進的仿真計算機精確計算出最佳的空氣動力學夾角:25.9度前風窗傾角+16度尾窗頂夾角。在此基礎上,經驗豐富的智己設計師從極致平滑的水滴邊沿曲線獲得靈感,一筆繪制出曲率完美、極具美感的超流暢車頂弧線,這也是智己L7百萬曲線最精彩的部分。
智己L7秉承低趴、順暢的低風阻設計思路,運用極具未來感的一體化設計理念,用簡明的線條一筆勾勒出最純凈的曲線之美。俯沖車頭、超低機蓋、超低車身、超大風窗傾角和超流線溜背式設計連成一體,一氣呵成。 極致流暢的曲線為智己L7塑造了超跑般貼地飛行姿態。
空氣動力學部件功不可沒,同時兼具美感
智己L7嚴選空氣動力學部件,兼具設計美感與空氣動力學性能:主動式進氣格柵可根據行駛工況主動調整,以便在合適時機能達到最優風阻狀態。
空氣動力學輪轂通過為輪轂加裝空動套件進行優化,改善車輪附近的亂流。
空氣動力學尾燈與尾翼巧妙的融為一體,輕微上揚,引導氣流上揚,有效改善車輛尾部的紊流。
空氣動力學底護板采用全覆蓋式設計,而且細節設計源于高爾夫球表面氣動原理,擁有排布規則的氣動導流槽,行駛中有利于疏導氣流,起到引流增速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整車底盤的空氣流速進而改善尾部渦流,提高整車背部壓力,減小阻力。
歷經十輪細節優化迭代,精益求精
團隊重點針對智己L7 15個關鍵部位做了全方位優化,先后經過十輪設計迭代,研發投入數千萬。在歷經多次試驗、循環論證、不斷打磨之后,風阻系數累計下降了30%,相當于從普通火車風阻(0.7Cd)下降到高鐵(0.48Cd),最終實現0.21Cd超低風阻。
智己L7的工程師為此共完成了5輪風洞試驗驗證,累計試驗時間超過150小時(EC6僅為16個小時);近900次仿真計算,超過90萬核時(小鵬P7僅為20次,EC6僅為220次)。
此外,以下15個關鍵部位優化,也能發現這確實是一項大工程:
1.前大燈造型進行臺階優化,改善大燈區域至前翼子板邊緣的過渡,消除面差,以此改善車2.頭側面氣流分離的情況,風阻系數降低0.008Cd;
3.采用主動式進氣格柵,風阻系數降低0.016Cd;
4.對格柵造型及深度進行優化,降低格柵深度,風阻系數降低0.003Cd;
5.后視鏡內側面與三角窗平行或成“倒喇叭狀”,風阻系數降低0.003Cd;
6.外擴前翼子板和前輪眉,風阻系數降低0.003Cd;
7.前唇造型造型,向前延伸約25mm,風阻系數降低0.003Cd;
8.輪轂采用空氣動力學套件,風阻系數降低0.005Cd;
9.優化前保整體型面,更加順滑,風阻系數降低0.004Cd;
10.行李箱后邊界位置下降25mm,風阻系數降低0.003Cd;
11.尾翼造型延長約29mm,風阻系數降低0.004Cd;
12.優化底盤前護板,流經車底部分的氣流更加平滑,風阻系數優化0.010Cd;
13.優化底盤后護板,風阻系數優化0.004Cd;
14.加裝前輪阻風板,風阻系數優化0.012Cd;
15.加裝后輪阻風板,風阻系數優化0.004Cd;
16.后擴散器:通過優化后擴散器角度、X向后延伸,以此減少氣流在智己L7尾部形成的渦旋,風阻系數降低0.004Cd。
總結:電動車由于天生重心更低,而且沒有大尺寸發動機,車頭設計有更多發揮空間,因此可以做到低風阻系數,但是如果將設計美感和結構強度以及操控穩定性考慮進來,就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智己L7能做到世界頂尖水準,可以看到工程師和設計師們確實發揮相當好的協同作用,大量零部件的優化,以及遠超行業的實驗驗證時長也保證了這一壯舉的達成。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