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命重塑家庭出行半徑?聊聊二代哈弗梟龍MAX三大核心價值
在二代哈弗梟龍MAX預售發布會上,魏建軍用“兩條腿的不如四條腿的穩當、跑得快、更靈活”,生動形象地詮釋了四驅之于兩驅的先天優勢。
這番看似直白的論斷,恰恰揭示了汽車工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真正的技術革新,應當讓用戶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高的價值。第二代Hi4技術正是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而首發搭載該技術的二代哈弗梟龍MAX,則用一套“更省、更爽、更安全”的技術組合拳,將四驅體驗從傳統越野場景拓展到家庭日常生活的更多角落。
長城汽車董事長 魏建軍
一、打破能耗魔咒:四驅系統的經濟性革命
“四驅系統”與“省油”這對天生矛盾體,終于在第二代Hi4上和解了。
其核心在于“全局最優”的智能控制:前橋采用70kW扁線電機+1.5L混動專用直噴發動機的組合,后橋則配備150kW大功率電機,三擎動力通過“九模動態切換”實現精準配合。
在高速駕駛時,車速超過63km/h,智能后橋解耦系統可讓后橋半軸完全脫開,最大限度減少后電機拖拽損耗,實測可降低0.7L/100km油耗——相當于每行駛1000公里就能省下一周的水果錢。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對日常使用場景的深度優化。165km的CLTC純電續航覆蓋了90%的城市通勤需求,27.54kWh電池包配合雙軸能量回收系統,在擁堵的早高峰中,車輛能通過自適應回收策略將每一次剎車轉化為電能。
用戶張先生算過一筆賬:他每天通勤60公里,充電費用僅需3元,折算每公里成本不到傳統燃油車的1/10。而智能維保系統的引入,使其較燃油保養成本降低1.59元 /100km(降低73.3%),讓四驅車型首次擁有了比兩驅車更經濟的養護成本。
二、全域性能釋放:從城市高架到非鋪裝路的從容
“Hi4把前橋兩個電機整合,既能發電又能驅動再把一個驅動電機放到后橋,實現四驅。”
正如魏建軍所言,這種創新布局帶來了接近50:50的黃金軸荷比。
這種優勢在連續彎道上可以轉化為精準的轉向響應——智能四驅控制系統每10毫秒傳遞一次路面信息,并迅速調整扭矩分配,即便以60km/h過彎,輪胎仍能保持充分附著力。而當遇到施工路段的坑洼時,前后橋0-100扭矩自由切換的能力,讓車輛可以像“交叉步”般利用單側車輪輕松脫困。
對于普通家庭用戶來說,“性能”往往意味著兩難選擇:追求加速快感就要忍受高油耗,而四驅系統又常被貼上“笨重”的標簽。第二代Hi4技術通過“三擎九模”架構,給出了魚與熊掌兼得的解決方案。
在日常通勤場景中,238kW綜合功率與595N·m扭矩的組合,讓超車動作變得游刃有余——紅綠燈起步時電機瞬間釋放峰值扭矩,高速超車時發動機與前/后雙電機并聯輸出,6秒級的百公里加速能力,甚至能讓駕駛者在車流中感受到類似電動車的推背感。
而在山區爬坡時,這套系統的精妙之處更顯露無疑:當傳統兩驅車因前輪打滑掙扎時,Hi4能實時將動力轉移至抓地力更強的后輪,結合后橋150kW大電機的天然優勢,60%的極限坡度(相當于31度陡坡)輕松攻克,春節返鄉滿載爬坡再無壓力。
最令人驚喜的是其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50:50軸荷分配與智能四驅控制系統,使其在遭遇坑洼或馬路牙子時,能像“智能壁虎”般快速分配動力——兩輪懸空時,剩余兩輪仍可輸出100%扭矩脫困。這種能力不僅屬于越野場景,更能在城市中化解立體車庫限寬樁剮蹭、雪后道路局部結冰等日常危機。
三、安全冗余設計:家庭出行的隱形守護者
美國交通部的統計數據揭示了殘酷的現實:四驅車型事故率比兩驅低50%。二代哈弗梟龍MAX將這種安全優勢提升到新維度。其電池包采用鋁型材田字形框架+6層防護設計,在模擬碰撞測試中承受住了2倍國標的沖擊力。
對于北方用戶而言,全新的冰雪算法堪稱福音。在冰雪路面,系統通過電流估算值精度、扭矩精度提升6.5%、模式切換時間縮短25%等技術升級,即便在20%坡度的積雪路面起步,也不會出現車輪空轉。
在新能源汽車追求參數堆砌的當下,第二代Hi4選擇用“嚴苛錘煉”來夯實可靠性根基。其前驅動橋35萬次換擋測試(相當于繞地球7圈半的行駛里程)、后橋70萬次換擋驗證,用無可挑剔的超高品質解決用戶的安全焦慮——當其他車企宣傳“終身質保”時,二代Hi4直接讓核心部件經歷30萬公里等效測試,這比任何承諾都更具說服力。再配合Coffee Pilot Plus智能駕駛輔助,構建起從機械到電子的全方位防護體系。
結語:技術普惠時代的高價值之選
從戈壁灘到城市森林,從冰雪北國到濕熱嶺南,二代哈弗梟龍MAX用Hi4技術重新定義了家用SUV的能力邊界。
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為越野而生”的硬派車型,也非單純追求低能耗的“城市通勤車”,而是開創了“全場景適用”的新品類。
當競品還在糾結“配置取舍”時,二代哈弗梟龍MAX已通過架構創新實現了性能與經濟的兼得。對于渴望拓展生活半徑,又注重實用價值的家庭而言,它或許正是那個能兼顧詩與遠方的“理想伙伴”。
最熱評論
全部評論
